
貴陽順絡迅達“人少機器多”的片式車間。
■開欄的話
“新春走基層”活動是新聞戰線的響亮品牌,活動開展8年來,在發掘提煉精彩故事,做亮做強主題宣傳,深化拓展“走轉改”活動,有效提升新聞隊伍素質等方面,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開展好“新春走基層”活動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本報將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宣傳為主線,以今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為契機,找准中央精神與基層實踐的結合處,組織記者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挖掘鮮活典型案例、百姓身邊故事,從小切口反映大背景、小故事反映大時代,通過“新春走基層”專欄展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等領域的發展亮點,宣傳干部群眾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唱響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昂揚旋律,為迎接新中國70周年華誕營造喜慶祥和的濃厚氛圍。
1月18日上午,在貴陽順絡迅達公司產業園,來自全國各地的電感商家聚集在公司智能制造生產線前,了解順絡迅達如何打造智能生產線、登陸貴州工業雲,升級成為全國最大電感生產基地的原因。
在順絡迅達片式一車間裡,5列繞線機排放整齊,繞線機拉著比頭發還細的銅絲在米粒般大小的電感骨架上繞線,再經過焊接、“裹”上外衣等工序,最終生產出來的電感,在每台智能手機上會用到80100個。依靠這些小小的靈敏電感,手機才能接受信號、發出信息。
貴陽順絡迅達生產出來的電感目前已廣泛運用在全國各大知名品牌智能手機、電視、汽車電子產品、宇航產品中,公司是華為手機配件高頻繞線電感在西南地區唯一的指定供應商。
像這樣“人少機器多”的車間,在貴陽順絡迅達已有4個,公司智能化生產設備達到300台,2019年還將再增加兩個車間,達到600台。這意味著貴陽順絡迅達的產量將從過去年產2億隻達到年產10億隻。
片式車間裡,幾名工人在機器之間巡視。機器上方若是綠燈,表示一切正常,若出現黃燈,則表示需要加原料,工人便進行加料檢查。
“黑燈車間連上料都是自動化,工人的主要職責是在后台控制。”貴陽順絡迅達公司總經理戴正立說的黑燈車間,是企業計劃實施的“片式電感器生產車間智能化改造”三期項目。從2018年開始,在貴州省、貴陽市、貴陽高新區三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貴陽順絡迅達作為“千企改造”的重要項目,分三期逐步搭建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化倉儲管理系統、生產管理執行系統(MES)和生產數據管理與分析系統(MDC)、數字化工廠綜合一體化平台等,從底層實現自動化獲取生產及產品數據著手,到后期建設智能管理大數據分析平台,並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逐步實現從自動化向智能化過渡的目標。
目前,項目已進行到二期,到2020年三期完成后,貴陽順絡迅達將成為真正的“智能生產基地”。
在包裝車間,裝配女工們正忙著完成最后的包裝環節。“過去同樣的包裝環節需要的員工比現在多一倍,自從完成聯網改造后,企業的產能提高了不少。”戴正立說的聯網,是指通過貴州工業雲把企業所有設備聯網,從而收集設備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分析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
“2018年,我們正式登陸貴州工業雲,在雲上,我們知道了智能制造是什麼、智能制造怎麼干,比如每台繞線機上的夾具是很重要的設備,直接關系著我們的良品率。”戴正立說,過去,夾具是否到了壽命周期,需要人工記錄核對檢查,而且倉庫裡還要備大量夾具庫存。如今,雲上記錄了所有設備的更換時間、使用周期,一旦接近壽命期,便會自動幫我們下單,如此一來,不僅提高了機器使用效率和良品率,還減少了我們備件積壓和庫存上的資金。聯網完成后企業擴能70%,提速85%,降本40%,增效60%。
“十年前順絡迅達進入貴陽時,完全沒料到貴陽發展得這麼快,特別是2018年以來,一些紅利政策及服務,讓公司脫胎換骨,走上智能制造道路。”戴正立說,正因為如此,順絡迅達深圳總部立即調整方向,將全國最大的電感制造基地落戶在貴陽,並計劃用10年打造全球最大的高頻繞線電感基地。(王 丹 丹 文/圖)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