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是吴养洁院士91岁生日。虽已到鲐(tái)背之年,一辈子“把实验室当家”的吴养洁院士仍坚持每天去实验室工作。他为学严谨,言传身教,“为学应尽毕生力”是他对学生的寄语,也成为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从原郑州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建校之初到现在,吴养洁院士已经在郑州大学工作了60余年。他躬身育桃李、笃志做科研,勤勉执着、始终如一,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和国家科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的郑大故事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可亲可敬的吴养洁院士,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使得已经91岁高龄的他仍能每天坚守在实验室里埋头耕耘?
怀有一颗赤子心, 铭记一生家国情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毛泽东1957年在莫斯科大学接见留学苏联学生和实习生代表时的著名讲话。
吴养洁先生就是这些留苏学生中的一员,作为现场的见证者和聆听者,吴养洁院士回忆说:“我不仅感到自豪和骄傲,还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让我终生难忘,永远激励和鞭策着我,一定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正是这种家国情怀,激励着吴养洁先生为国家科教事业奉献一生,这种家国情怀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他年少的成长经历。

1928年,吴养洁先生出生于山东济南。6岁丧父,他跟随母亲在烟台恤养院里长大,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品格。
1944年秋,吴养洁先生辗转到河南淅川上集的国立一中读书,这是抗战时期内地最好的中学之一。
1945年春,日寇进逼豫西,吴养洁先生随校徒步翻越秦嶺到达陕南城固。当时祖国正处于抗战时期,人民生活困苦,“虽然生活十分简朴,学生宿舍里是两层的通铺,每天早晨同学们大都到汉江边洗漱,但所受到的教育却很充实。”吴养洁先生回忆道。
1945年,最终日寇投降,全国人民欢庆胜利,吴养洁先生参加了学生游行庆祝活动。高中毕业后,吴养洁先生考入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新中国成立后,一万多名留学生被送到苏联260多所高校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吴养洁先生作为其中一员,
1954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衣物从里到外、从头到脚一应俱全,凝聚了全国人民对我们深深的爱。”吴养洁先生回忆说,他和同学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甚至难得的莫斯科大剧院招待戏票都没能打动他们。
吴养洁先生学成归国后,进入郑州大学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业中。吴养洁先生谈到:“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全是党和人民的培养,党不仅给了我生活上的物质帮助,还给了宝贵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比别人更能理解‘国家’这两个字的分量。”
埋头耕耘匠人心, 醉心科研硕果结

1958年,毕业后的吴养洁先生受邀来到郑州大学工作。当时的郑州大学刚刚建校两年,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吴养洁先生是一个埋头干活的人,马上就投入到紧张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中。作为一名学者,他对科研浓厚的兴趣一直是驱使他前进的动力,他工作起来总是全神贯注,旁若无人,实验室就成了他的家。
1972年,吴养洁先生了解到国务院农药调查组下达了一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便马上全力投入到这个科技攻关项目中。为了加快科研工作进度,他携友拜访名师,与同事北上大连、沈阳、抚顺和鹤岗多地的农药厂开展调研,经过1400天的小试和中试,终于用萘氯化水解法成功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用杀虫剂“西维因”的中间体“甲萘酚”,为化学界提供了一条甲萘酚新的工业合成路线。

1978年,吴养洁先生作为该项目负责人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并荣获“在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这次全国科学大会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之后,吴养洁先生在大环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冠醚合成新方法”研究成果获1984年国家发明奖三等奖;“环金属化反应与分子内配位”研究成果获得200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研究证明“在有些有机化合物中存在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阐明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这些成就不仅有巨大的理论价值,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物理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发展和突破作出重大贡献。
从出国留学到归国任教,他在中原大地上默默耕耘了一个甲子的时间。60多年来,吴养洁先生一直工作在郑州大学化学系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
几度春风化绸缪,桃李不言自成蹊
说起教学,吴养洁先生总忘不了他的老师们。中学时,他的老师大都出自北师大、北大、燕京等著名高校,学术精湛;在北大进修时聆听了邢其毅、黄子卿老师的授课,“条例清晰,深人浅出,得到了一生难忘的学术享受。”在莫斯科大学,他又得到了学术名家们的亲自指导,“启发了我终生为科学事业奋斗的理念和顽强的意志。”1958年来到郑州大学后,吴养洁先生亲身感受到唐敖庆、唐有祺等老师的记挂、鼓励和指导。
“我永远忘记不了我的老师们对我的言传身教,我把他们的优秀品德传承给我的学生,并要求他们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吴养洁先生回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