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太空棉”發芽嫦娥四號完成人類在月面首次生物試驗

2019-01-16 12:00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原標題:“太空棉”發芽 嫦娥四號完成生物試驗

“太空棉”發芽嫦娥四號完成人類在月面首次生物試驗

  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傳回的照片顯示,棉花的種子有發芽的跡象 供圖/新華社

“太空棉”發芽嫦娥四號完成人類在月面首次生物試驗

  “罐子”由特殊的鋁合金材料制成,直徑173毫米,高198.3毫米,內部除了六種生物,還有18毫升水、土壤、空氣、熱控以及兩個記錄生物生長狀態的相機,總重量為2.608公斤,生物生長空間為1升左右。

  1月15日,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團隊發布消息稱,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中,棉花種子成功長出嫩芽。這標志著嫦娥四號完成了人類在月面進行的首次生物試驗。

  進展

  嫦娥四號生物試驗

  “太空棉”長出嫩芽

  記者了解到,嫦娥四號搭載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俗稱“罐子”)項目是由重慶大學牽頭研制,本次任務由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太空生物學研究團隊承擔。

  1月12日20點,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罐子”傳回最后一張試驗照片。照片顯示“罐子”內生長出的植物嫩芽長勢良好。據悉,這是在經歷月球高真空、寬溫差、強輻射等嚴峻環境考驗后,人類在月球上種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

  密封的“罐子”內搭載了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酵母和果蠅六種生物,它們形成了一個簡單的微型生態系統。地面組裝合蓋過程中,所有生物裝載操作均在嚴格無菌環境的超淨工作台中進行,以確保全過程無生物污染。

  據介紹,重慶大學太空生物學研究團隊自接到任務到生物物種確定直至載荷封裝歷經兩年,經歷了上百次物種篩選和無數次生物實驗后,這6種生物才最終脫穎而出“登上”月球。

  揭秘

  “罐子”資源有限

  生物要求“個子小”

  據介紹,2015年國家航天局、教育部、中科院、中國科協和團中央共同發起征集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重慶大學的項目在近300份作品中脫穎而出,並於2016年底被確定為搭載項目之一。

  對於試驗中的六種生物,研究團隊表示,“罐子”將展示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強輻射等條件下的生長發育狀態。“罐子”由特殊的鋁合金材料制成,內部除了六種生物,還有18毫升水、土壤、空氣、熱控以及兩個記錄生物生長狀態的相機。微型生態系統中植物負責生產氧氣和食物,供所有生物“消費”﹔作為消費者的果蠅和分解者的酵母,通過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此外,酵母可以分解植物和果蠅廢棄物而生長,酵母又可以作為果蠅的食物。

  對於本次搭載的生物物種的選擇,研究團隊稱,生物物種篩選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因為“罐子”裡資源有限,裡面的動植物首要條件就是“個子小”。其次,由於月球表面低重力、強輻射、高溫差等極端條件限制,要求動植物能耐高溫、耐凍,而且能抗輻射和抗干擾。

  對話

  月夜溫度-52℃時

  科普試驗使命結束

  研究團隊稱,本次試驗載荷生物種類的篩選除了實現在月球表面環境下植物種子發芽和幼虫成長的最低目標,更重要的是基於未來進一步開展太空生物學研究的長遠考量,而這也是為以后人類進入月球乃至地外星球生存提供保障。

  “糧、棉、油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馬鈴薯是大家熟悉的食物,很有可能是以后太空的主食。油菜作為重要的油料作物,是太空食物中不可或缺的油料保障。擬南芥、果蠅、酵母,因其生長周期短,能夠在短時間內展示完整的生命過程而得以入選,便於研究生物生長發育和代謝規律。”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談到“本次試驗的最大困難”時,研究團隊相關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月球高真空、寬溫差、強輻射等嚴峻環境是試驗最大的困難。

  此外,試驗中的“罐子”是密閉狀態,所以不會對太空生態有任何影響。

  目前“罐子”處於斷電狀態,在月夜零下52℃的情況下,所攜帶的6種生物將結束本次科普試驗使命,處於冷凍狀態。

  文/本報記者 張麗


(責編:高星、鮑聰穎)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