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对外称,历时一年,经多方论证,《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炉。到2022年,北京将新增100万亩森林,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成为《规划》最大的特色。
联通生态廊道,营造生物迁徙的踏脚石
作为北京市绿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规划发展处高级工程师李伟介绍,近年来北京市造林绿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森林总量不足,空间格局不完善,完整性、连通性不够等问题。而《规划》以问题为导向,一方面重点解决林地绿地互联互通的问题,提升森林系统的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加快城市核心区增绿,通过绿化建设提高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满足老百姓(603883,股吧)出门见绿的愿望。
《规划》采取“连小片成大片、去薄弱联绿廊、环村镇织网络”的策略,在全市255处重点区域集中开展绿化造林工程,满足生态和休闲游憩需求。
“通过生态廊道联通现有林地绿地,让各种动物有了迁徙的踏脚石,为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创造可能,生物多样性也会随之提升,老百姓出门不仅能观花,还能赏虫和看鸟。”李伟如是说。
引入“森林+”理念,打造“无界森林”
《规划》提出了“无界森林、宜居城市”的理念,把森林和山、水、城、田有机融合,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逐步实现浅山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林茂鸟语的规划愿景。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总结提出了“森林+”的模式,从而实现造林地块与山、水、田、湖、园、村等元素的协同设计,让森林和相关的各种环境要素在充分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既能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又能为各种生物创造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通过这些措施进行生态链的修复,实现土壤改良和生态改善,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绿化手段因地制宜,乡土树种担当主角
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范围广,包括平原、浅山、中心城区。新城等各类区域,针对不同的生态功能的要求,《规划》将造林绿化地块分为生态涵养主导型、景观游憩主导型、森林湿地复合型及生态廊道型四种类型,并分别从功能营造、植被选择、雨洪调控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要求及指引。在绿化树种选择上,遵循“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的方针,适地适树,注意保留原有植被,在营造景观丰富的植物群落的同时还特意推荐了适宜鸟类等动物取食、筑巢的树种,让小动物也能在林中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