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际湿地城 海口“靓”招牌

①羊山湿地内盛开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水菜花。

②羊山湿地内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水蕨。

③栖息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蓝喉蜂虎。

④越冬候鸟黑翅长脚鹬栖息在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塘湿地内。

⑤海口凤翔湿地公园夜色迷人。
近年来,海口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先后从美舍河、东西湖、大同沟、五源河、红城湖等周边市民居住集中的内河(湖)入手治理城市水体,修复水生态、传承水文化、营造水景观,举全市之力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昔日被污染的水体变身今朝湿地景观,水菜花、水蕨、野生稻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的重要栖息繁殖地不断得到保护,物种的持续回归丰富了海口的生物多样性,也为百姓构筑了幸福美好的家园。
如今海口湿地保护与恢复开展得如火如荼,湿地成就亮点纷呈。1月18日,海口将举办“2019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这是海口履行《国际湿地公约》义务、树立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形象、宣传湿地保护成就的大好机会,也是海口擦亮“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的重要举措。湿地城市,成为海口最“靓”招牌。
湿地类型丰富 “水城”名副其实
“近郊饶沃,品物赡博,七水渥野,一江护郭,疏瀹沟洫,渟滀湖泊,环带村邑,襟接阡陌。”《海口赋》中如此描述海口过去的“水景”。自古以来,这座依江望海、逐水而立的城市湿地资源就非常丰富,特别是羊山地区,涌泉、深潭、浅滩、河流、沼泽纵横交错,“水城”美誉名副其实。
海口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独特,有全国唯一的热带火山熔岩地貌、演绎“水与火”交融的羊山火山熔岩湿地;有被称为“中国红树植物基因库”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田洋文化底蕴的潭丰洋省级湿地公园……根据《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2017-2025年)》的要求,2020年,全市湿地面积将达到30989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61.45%;2025年,湿地面积31918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65.76%。
海口生物多样性丰富,有湿地脊椎动物514种,占全国22.23%,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红原鸡、褐翅鸦鹃、小鸦鹃、领角鸮(肖)、黑翅鸢(渊)、虎纹蛙等6种;湿地维管束植物439种,占全国的20.31%,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水菜花、水蕨和野生稻以及濒危植物水角,其中水菜花和水角号称“中国只有海南有,海南只有羊山有”,目前仅见分布于琼北火山熔岩地区。
推动“湿地入城” 唤醒城市记忆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海口城区水系遭到污染,湿地面积减少,市民见水绕行。近年来,海口以湿地保护和修复为抓手,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进“湿地入城”。
湿地建设离不开水环境的改善。2016年4月起,海南针对城市内河(湖)污染、违法建筑、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问题,推出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同年底,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为主线,持续推进全市32个水体治理工程,采取管网修复、截污纳管、岸线修复等多种措施,加大城镇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促使海口水环境得到改善。
在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中,海口不断完善湿地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湿地的保护管理。经过一年多的水体治理和湿地建设,美舍河华丽变身为穿城而过的景观河,凤翔湿地公园等沿河景观成为市民喜爱的休闲新场所;素有“海口之眸”美誉的三角池美丽蝶变,在提升城市颜值的同时,延续了城市发展的记忆;作为南渡江引水工程子项目之一的五源河,按照“生态水利工程和湿地公园”的模式治理,水质得到改善,不仅引来“最美小鸟”蜂虎筑巢栖息,还让水蕨、原鸡、蓝胸秧鸡、白额燕鸥等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不断持续回归;曾作为土地整理项目的潭丰洋被调整建设为湿地公园,保留了上万亩的湿地资源,使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菜花等栖息地得到保护,更是让生活在周边的居民从湿地中获益,打造了人与湿地和谐共生的范例。
登上国际舞台 提供海口经验
“火山孕育了羊山湿地,大地下陷后滋养了东寨港最美红树林,富有生态智慧的古老沟渠仍灌溉着万顷田洋,人们在修复后的湖畔河边游憩,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就是海口,一座中国热带岛屿上的湿地之城。”——阿联酋迪拜当地时间2018年10月25日,在《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海口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名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代表,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
国际湿地城市是指按照《国际湿地公约》决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由各缔约国政府提名,经《国际湿地公约》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独立咨询委员会批准,颁发“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的城市。它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生态成就,是一块极具含金量的国际生态招牌。此次来自全球7个国家18座城市获得此称号,其中6座城市来自中国。
此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玛莎·罗杰斯·乌瑞格在会见中国政府代表团时表示,湿地让市民有非常美的绿色空间,让城市更美好,在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利用方面,海口作出了很好的示范。联合国秘书长海洋特使彼得·汤姆森认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湿地共生,是人们最理想的生存环境。
“海口珍惜湿地,拥有大片红树林这样的重要自然资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英国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专家唐瑞(Terry Townshend)认为,在处理湿地和城市协调发展方面,海口是一个非常好的模范城市。本届湿地公约大奖获得者、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广仁表示,海口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国际认可,意味着海口生态文明建设自此迈上了新台阶,将大大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海口市民游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海口通过积极参加国家团的各项活动,主动宣传海口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经验,提供海口成功案例,学习国际经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共创共建共享 保护发展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