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往法治的道路——社会的多元化与权威体系》,2、《法庭上的心理学》,3、《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4、《最好的辩护》,5、《致年轻律师的信》,6、《美国陪审团制度》,7、《你的权利从哪里来》,8、《寻找现代中国 穿越法政与历史的对话》,9、《精英与平民》,10、《批判官员的尺度》。
1、《通往法治的道路——社会的多元化与权威体系》

本书是中国当代着名法理学家季卫东教授论述中国如何通过法治重新塑造的权力结构和权威体系,构成一种普遍认同的秩序和制度模式的力着。中国正通过法治走向民主,并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进入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
2、《法庭上的心理学》

《法庭上的心理学》由已经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法官邹碧华撰写。他们结合审判实务和心理学知识,对办案中遇到的因案件引发的个人心理问题进行剖析,进而化解一个又一个棘手的矛盾,字里行间浸透着法官作为咨访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关注。精选19个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庭审案例,涵盖了心理学知识许多方面,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异常现象以及人本主义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流派和方法。
《法庭上的心理学》的特点是作者像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将一个个真实具体形象生动的案例巧妙地贯穿在一起,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领悟到心理咨询神奇技巧的无穷魅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加深邃的思索。
3、《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

宪法生长于历史之中,不同文化与传统孕育着不同模式的宪法形态。宪法的历史浓缩着一个民族追求正义与自由的精神,记载着民众的欢喜、痛苦与艰辛。作为国家独立与尊严的象征,拥有一部令人自豪的宪法乃是现代国家理性的标志。一部宪法的诞生伴随着文化、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博弈,讲述着制宪者们的智慧与民众的生活。对待制宪史,我们需要以理性与客观的立场探求制宪背后的价值与事实,以宽容的哲学评价历史上的宪法和制宪者们付出的努力。本书以1954年宪法诞生的档案资料的实证分析为基础,以宪法社会学的方法,力求客观地展现宪法诞生的背景与制宪的具体过程,探求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梳理中国宪法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为客观地解释中国宪法的历史正当性提供事实与分析框架。
4、《最好的辩护》

《最好的辩护》是德萧维奇的法庭辩论实录,每个曲折的案子几乎都是一部惊悚小说。他艾伦·德肖维茨,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成功的辩护律师”的德肖维茨在本书中记录了他曾代理的最富有争议、影响面颇大的十几起案件,将案件的故事背景和诉讼过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描写。书中不乏曲折跌宕的案情发展、纯熟的辩护技巧、精彩的辩护场景和令人意想不到的诉讼结局。每个引人入胜的案件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在读者脑海中上映。作者代理案件注重办案技巧,强调以理取胜,坚持“以攻代守”的策略,认为“最好的辩护”就是“进攻”!书中对此进行了着重描写。
5、《致年轻律师的信》

《致年轻律师的信》是2009年08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艾伦·德肖维茨。
本书凝聚了作者执教哈佛和律师执业37年间的人生阅历和心得,提炼出了37条忠告,内容涉及人生感悟、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做人原则、职业规划及建议等多个方面。既充满哲理又发人深省。希望这本精华浓缩、见解独特的小书,能够给站在人生岔路口的年轻律师和学子一些指引和帮助。
6、《美国陪审团制度》

在欧洲和亚洲试行陪审团制度纷纷失败后,只有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完整地保留下来并持续发挥它的影响力。探讨美国陪审团制度的书总是市场热点,本书作为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当代法丛书之一,其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不可小觑。正如丛书总编辑也是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所说:对那些想从一个具有批判性但又持同情态度的视角来概览刑事及民事案件中陪审团作用的人来说,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
7、《你的权利从哪里来》
